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忻州KTV招聘网 > 忻州热点资讯 > 忻州励志/美文 >  均田制的推行对于“不习农桑”的鲜卑经济来说是一大进步它的本质

均田制的推行对于“不习农桑”的鲜卑经济来说是一大进步它的本质

2022-12-12 12:47:15 发布 浏览 593 次

均田制的推行对于“不习农桑”的鲜卑经济来说是一大进步。它的本质是国有经济,以国家掌握的土地和人口为基础。战争导致百姓脱离田地,背井离乡,国家手里掌握着大片无主土地,但就是缺乏人口(原先固定在土地上的百姓不是成了游民就是依附豪强地主,成了后者的“荫户”)。因此北魏又和地方豪强和宗主展开了对人口的争夺。冯太后在国内推行三长制,抑制地方豪强荫庇户口。朝廷调查人口,规定每五家为邻,设立一个邻长;每五个邻为一里,设立一个里长;每五里为一个党,设立党长。三长协助官府管理人口、征发赋税,大大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保证了均田制需要的人口。

与均田制相适应,朝廷调整了租调制,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均田制和租调制相结合产生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它日后漂洋过海,为日本等国所效仿。这些后事大大出乎了当初改革者的意料之外。

这些改革带有突出的汉族色彩,都是以拓跋宏的名义颁布施行的。但是年幼的拓跋宏只是一个傀儡而已。他受到冯太后的严格教育和严密监视,终日战战兢兢,生怕惹怒太皇太后,招来被废的厄运,甚至是杀身之祸。拓跋宏就是在大权旁落、担惊受怕的环境中日益长大的。如果说他有什么突出之处,就是他成功地和冯太后处理好了关系,并且养成了沉稳老练的性格,深谙政治。而改革的倡议者和主持人冯太后虽然缺乏高尚的目标和响亮的口号,却在南北朝历史上刻上了深深的痕迹。

只是冯太后此人,精于权谋却疏于政治,长于战术却短于战略。她仅仅揭开了一次伟大改革的幕角,没有能力让它成为一场辉煌的大戏。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后,拓跋宏将老人家风光大葬,然后从权力舞台的幕后走到了前台。

年轻的拓跋宏接受的政治遗产非常复杂。祖母启动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却没有解决帝国的深层次问题:北魏王朝与作为政治根基的汉族民族依然存在隔阂。中原各地反抗鲜卑的零星造反事件层出不穷。一道道镇压的使命不断从平城发往各地。拓跋宏对祖母的改革是持完全肯定态度的。这不仅仅出于对政策方针本身的认同,更是因为冯太后留下了一整套政治班子。拓跋丕、穆泰、陆睿等冯太后的老臣把持着朝政,依然分割着皇权。拓跋宏通过对冯太后的高度尊崇,全面继承祖母的政策来压制这部分人的潜在政治威胁。

最让拓跋宏头疼的是,带有汉族色彩的改革引起了鲜卑民族内部的不满。

鲜卑贵族是在马上得的天下,王朝建立后也始终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本性。他们居住在祖先经营多年的首都平城,自豪而且自信。他们感谢祖先留下的富贵生活,也愿意为捍卫这样的生活方式而奋斗。冯太后通过自己的权威和高超的政治手腕推行了许多改革,却丝毫没有触及鲜卑民族在精神层面的内容。拓跋鲜卑依然保持着保守的面貌。当年酋长拓跋力微的儿子沙漠汗在晋朝当质子后返回晋北。他用弹弓打鸟。这个很寻常的行为竟然引起了部落贵族的恐慌。因为在拓跋鲜卑的历史上,弓都是用来发射箭,再用箭来射鸟的,从来没有人用弓发射弹子。于是,惶恐的贵族们认为沙漠汗已经被南方汉族人的风俗习气给“污染”了,担心他日后继承了大位后,会改变鲜卑旧俗,进而对部落贵族们不利。大家讨论的结果是建议拓跋力微杀死儿子,再挑选本分朴实的人为继承人。这些保守的鲜卑贵族对已经开始的改革的不满情绪是显而易见的,现在“女强人”冯太后死了,这种情绪可能会寻找途径爆发出来。

从小接受正规儒家教育的拓跋宏显然不是旧式贵族的同路人。

只有继续冯太后开启的改革,仿效中原先进的政治文化,才能破解鲜卑族落后保守的面貌,才能突破王朝发展的瓶颈。

拓跋宏如今需要做的是寻找在旧贵族包围中突围而出的方法,一种既可以巩固和扩大皇权又能够推进改革的两全其美的方法。拓跋宏想到的方法就是“迁都”。平城是拓跋鲜卑的老根据地,为北魏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这里埋葬着本民族的列祖列宗。这里是拓跋鲜卑祖宗耕耘之地,靠近本民族熟悉的草原。但是平城越来越满足不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帝国的经济需求,北魏王朝不得不定期从中原各地征调物资和人口来支撑首都的正常运转。随着北魏立国时间越来越长,汉族人已经成为了王朝人口的多数,成为了王朝政治的根基,但鲜卑人显然和他们缺乏沟通,也没有得到他们的坚定支持。

且不说平城气候恶劣、环境恶化、经济薄弱,也不说平城远离中原腹心地区,不利于王朝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就只说平城笼罩着的浓厚的游牧民族气息和保守的思想就让拓跋宏受不了。平城的气氛与拓跋宏的思想不符,也不利于王朝的长远发展。当时,拓跋宏经常要处理北方柔然不断进犯北魏云中地区的军务。柔然的军队能够威胁到平城的安危。拓跋宏觉得如果自己再继续和柔然这样后起的游牧民族纠缠下去,北魏朝廷就永远摆脱不了游牧民族这个圈子了。现在的北魏王朝已经不是游牧王朝了,需要一次飞跃。那就是迁都。迁都到什么地方呢?拓跋宏认为“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他计划迁都到中原腹心的洛阳去。

洛阳是之前东周、曹魏和西晋王朝的首都,处于中原汉族人口和经济的中心,具有深厚的汉民族政治文化智慧的积累。迁都洛阳,可以解决物资保障问题、接受汉族政治遗产的滋养、争取汉族主体的支持。至于平城的那些旧贵族,就让他们和游牧后辈柔然人去纠缠较量吧!拓跋宏认定自己给北魏王朝找到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有学者从年轻的拓跋宏的心理出发,认为由于冯太后“临朝专政……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不关高祖者。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导致了拓跋宏和心理和现实上始终处在冯太后的政治压迫之下。“平城诸多鲜卑元老重臣无时无刻不想把孝文帝(拓跋宏)控制在自己的掌心。而且,冯太后已经固有的政治业绩在平城已经达到巅峰,不可能再有更大更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在平城很难施展抱负。”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