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个人情况,进行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如何理解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不同的个人情况,进行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获得最好的发展。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于“闻斯行诸”(听到就去做吗?)这一同样的问题,孔子对子路和冉有两个不同的提问者做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情豪放,行事鲁莽,所以孔子要约束他,冉有则在做事的时候总是退缩,所以孔子要鼓励他。这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例。
不愤不启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是孔子的一种教学方法,语出《论语·述而第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同一范畴的其他各方面,那就不再教他了。孔子提倡的是启发式的教学,认为不应当面面俱到地把知识的所有细节全部传授给学生,而是提纲挈领,将知识中基本的一面传授给学生,之后便主要靠学生自己去进行领悟。孔子看重的是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教师不应当越俎代庖,剥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应该在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为问题的疑难之处所困扰的时候再去点拨,这样学生一定会取得显著的进步。
“学、思、习结合”是谁的教育思想?
下一篇:营养师资格证没毕业能考吗
延伸阅读:
- 知不知上懂得了外表却像什么也不懂得最好不知知不懂却装懂病病把[图]
- 北方内陆的原始先民们也大量利用羊毛、驼毛以及其他动物毛纤维近[图]
- 其契丹古时北方的民族是东胡的一支后来改称为辽黑水永安山黑水水[图]
- 艾亦为蒿的一种制成艾绒可供针灸用【品评】,这是表现男女相思之[图]
- 持中戒满几乎是中国古代各家各派不约而同的选择据说孔子到鲁桓公[图]
- 重耳晋献公之子献公听信宠妾骊姬的谗言而杀了太子申生又将杀群公[图]
- 城市市场上还有来自四面八方遥远异乡的各种货物北海则有走马吠犬[图]
- 什么叫做“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人的本质有无欲和有欲两部分如果[图]
- 愈旧宜愈新 愈隐当愈显[图]
-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互相有着联系同时也互相有着制约但当它们被[图]